【行若导言】一个成功的校企合作、产学融合,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形成多赢的局面呢?行若这次探索出一条路径,可供参考。
高校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资源,一直也为企业所看重。高校天然拥有的学生、学术、政策、环境等资源,能诞生出不少产学转化成果。
很多企业和高校间都进行“校企合作”,各取所需,共同发展。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,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,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、信息共享的“双赢”模式。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,与市场接轨,与企业合作,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,为教育行业发展带来了一片春天。
同时,我们也曾听到很多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诸多不满意。但,这次,我们在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学院合作中,引入企业,通过项目操作,企业所表达的高满意度,突然让我发现了有效的校企合作痛点在哪里了。
不同行业、不同校企合作模式和侧重点不同。行若作为资深包装设计,形象策划,品牌光场,设计公司,和大学艺术学院进行合作,从专业层面讲具有协同性。这和一般企业完全商业化目的,委托校方研发产品,进行资本--科研转化不同。或许,单纯的在商言商,可能是一些校企合作失败的原因。
而行若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学院的合作就有点不一样了。
其他的合作是一校一企,单方面点对点的合作,好处是简单粗暴,操作直接。
而我们是:一校"1+N"企。即校方是1,行若作为专业咨询设计公司是1,N是我们所引进的有需求的客户企业。
一方面,学校开设了产教融合平台,可以盘活校方各类资源;同时也可以吸引企业按需而动。
另一方面,作为第三方的我们,协同校方帮助企业方共同完成项目。这是合作模式中最大的不同,也是让校企合作顺利的关键因素:让真正有需求企业进入的同时,通过具有商业一线实战经验的专业公司指导,协助双方避开专业盲区,有效落地。
专业盲区是指:白天不懂夜的黑——专业学术的校方GET不到企业的市场化要求。
艺术家都是自我的,但设计师不能,至少不能完全自我。设计师的基因首先是商业的。
企业有商业层面,市场层面的现实要求,原本希望通过校方解决产品的问题。但校方毕竟偏学术,师生对市场一线缺乏敏感和洞察力,最终可能做出的成果或过于学术,或过于艺术,和企业需要的商业要求有距离。这往往是以前诸多校企合作出现问题的所在。
但是,一旦有专业公司介入,这个短板就消失了。
比如,行若公司不仅仅是项目引进方,推荐客户进入大学的校企合作项目平台,因其自身也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企业导师的身份,同时也担任项目专业指导。毕竟行若公司也是企业,在专业领域浸淫多年,既了解企业需求,也明白市场本质,同时本身具有很强的专业度,能指导大学生实操,快速补缺市场实战的短板。
这种合作模式下,企业最终获得的成果不再存在脱节于市场的问题,而学生也因此跳出学术本身,获得更实际的技能和感知。对于应用型、学术型、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培养也不无裨益。
另外,企业支付的费用中,校方预留一部分作为给学生的项目奖励。
站在企业方,企业本来就是咨询公司的客户,基于对咨询公司一贯的专业信任,联动高校资源,尤其是对年轻学生群体创意潜力的认同,加上“项目入课堂”执行过程中,有咨询公司专业总监全程指导把控,一切优势都被激活:
学生有了真实的项目参与实操,既是作业,也有奖励;
学校有了一定资金进入平台,产学融合不再停留在计划中;
咨询公司为客户提供了更多的成果和资源,更保障服务质量;
企业因此获得更良好的结果和更多的方案,最重要的是更“年轻化”。
最重要的是,这一切不但提供了“量”,更保障了“质”。
这次,行若公司将一个做户外照明的企业客户引进产学融合平台。在选择客户类型上,也是有标准的:快消品,民用品等更适合,因为学生本身就可能是该产品消费者,会有更深入了解产品的兴趣。
在项目专项课堂上,企业方市场代表会首先进行市场环境、企业和产品介绍、以及项目需求的阐述。从一线角度,让师生了解市场的真实需求以及残酷现状。企业还会带来产品,并送给学生体验和把玩。
之后,专业指导方的行若公司品牌总监沈亮先生对该项目进行解读,作为硕士生企业导师。他需要系统化讲解项目设计原则、引导设计方向,重点对设计的市场化转化做深入浅出的阐述。丰富的实战经验结合专业的设计能力,给学生上了一堂有效的课。
参与课题项目的学生都是研究生,具有更好的专业能力。最后,他们的硕士导师会就学生课程本身如何结合产学融合,完成专业课。并具体布置展开任务,开群交流,确保在今后整个过程中,学生能和企业导师、任课导师保持顺畅沟通。及时看到设计进度,把控项目方向和质量。
学校开通的校企合作平台“十见网”(暂名),是一个高效创新服务平台,今后的目的就是通过平台实现产学融合,项目可追踪。是企业获得高校研发设计资源的主要通道,企业可以因此获得更多项目创意和多样性项目成果。我们将项目执行过程中所有的成果都可以发布在该平台,企业也有权限进入自己主页看到每阶段成果。
这样一个模式下,保障了多方利益,保证了质量。真正实现了有效,接地气的校企合作、产学融合。
行若一直认为:专业度和市场化是核心,而年轻人是创新的最大力量。